【坐以待毙意思】“坐以待毙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人在面对困境时,不采取任何行动,只是被动等待失败或死亡的到来。这个成语不仅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,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被用来形容一种消极、无作为的态度。
下面是对“坐以待毙”的详细解析,包括其含义、出处、用法及近义词和反义词等内容。
一、
“坐以待毙”出自《左传》,原意是“坐着等死”,后来引申为在困难面前不采取任何措施,只等着事情恶化或失败。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贬义,强调的是缺乏主动性与应对能力。
在实际使用中,“坐以待毙”多用于批评那些面对问题却无所作为的人或行为。它提醒人们,在遇到挑战时应积极应对,而不是消极等待。
此外,该成语常与其他成语如“坐失良机”、“束手无策”等搭配使用,增强表达效果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 | 坐以待毙 |
| 拼音 | zuò yǐ dài bì |
| 出处 | 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:“坐以待毙,不如伐之。” |
| 含义 | 指在困境中不采取行动,只是被动等待失败或死亡。 |
| 用法 | 多用于批评人消极、不作为的行为。 |
| 近义词 | 束手无策、坐失良机、听天由命 |
| 反义词 | 积极应对、奋起反抗、主动出击 |
| 语法结构 | 动宾结构(动词+名词) |
| 使用场景 | 书面语、正式场合、批评性语言 |
| 成语故事 | 春秋时期,晋国与楚国交战,晋军因不主动进攻而陷入被动,最终失败。 |
三、结语
“坐以待毙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困难时,不应选择逃避或等待,而应勇敢面对、积极应对。只有这样,才能避免“坐以待毙”的结局,走向成功与希望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