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自投罗网解释词语】“自投罗网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人主动进入危险或不利的境地,如同飞蛾扑火一般。这个成语形象生动,寓意深刻,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。
一、词语解释
| 词语 | 自投罗网 |
| 拼音 | zì tóu luó wǎng |
| 出处 | 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今君王既丧,又无子,其将何以自立?若不自投罗网,焉能得安?” |
| 释义 | 比喻自己主动陷入困境或陷阱,通常带有贬义,表示行为愚蠢或缺乏判断力 |
| 近义词 | 自取灭亡、自讨苦吃、自陷绝境 |
| 反义词 | 谨慎行事、避险趋安、明哲保身 |
| 用法 | 多用于描述人的行为,常作谓语或宾语 |
二、成语来源与演变
“自投罗网”最早出自《左传》,原意是指自己走进捕鸟的网中,比喻自己进入危险之地。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常用的成语,用来形容那些因轻率、盲目或贪婪而陷入困境的人。
在现代汉语中,“自投罗网”多用于批评他人的行为,也常用于讽刺某些人明知危险却依然冒险,最终导致失败或受罚。
三、使用示例
| 示例句子 | 说明 |
| 他明知对方是骗子,却还是去借钱,简直是自投罗网。 | 表达对他人行为的不满,认为其行为愚蠢。 |
| 那个贪官为了金钱,竟然向黑社会求助,结果被一网打尽,真是自投罗网。 | 描述一个人因贪心而落入圈套。 |
| 她本可以远离是非,却偏偏要插手,最终成了众矢之的,完全是自投罗网。 | 强调行为的后果与自身选择有关。 |
四、总结
“自投罗网”是一个具有强烈警示意义的成语,提醒人们在面对诱惑或危险时应保持清醒头脑,避免因一时冲动或错误判断而陷入不利局面。它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,更是一种生活智慧的体现。
通过了解该成语的含义、出处、用法及实际例子,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它的使用场景,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丰富性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