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岂无白衣与子同裳寓意】“岂无白衣与子同裳”出自《诗经·秦风·无衣》,原句为:“岂曰无衣?与子同袍。王于兴师,修我戈矛,与子同仇。岂曰无衣?与子同泽。王于兴师,修我矛戟,与子偕作。岂曰无衣?与子同裳。王于兴师,修我甲兵,与子偕行。”这是一首表达战士之间深厚情谊和共同抗敌精神的诗歌。
“岂无白衣与子同裳”中的“白衣”指的是战袍,“同裳”则是指一同穿上战衣。整句话的意思是:难道没有战衣可以与你一同穿上吗?表达了在国家危难之际,人们愿意并肩作战、共赴国难的决心和团结精神。
一、原文解析
原文 | 翻译 | 寓意 |
岂曰无衣? | 难道说没有衣服吗? | 表达对战争准备的疑问或质疑。 |
与子同袍。 | 与你一起穿战袍。 | 强调战友之间的团结与共同行动。 |
王于兴师,修我戈矛,与子同仇。 | 国王出征,我修整武器,与你共同对敌。 | 表现士兵的忠诚与战斗意志。 |
岂曰无衣? | 再次提问,强调战备的重要性。 | |
与子同泽。 | 与你一起穿内衣。 | 进一步强调亲密战友的关系。 |
修我矛戟,与子偕作。 | 我修理矛戟,与你一同行动。 | 表示齐心协力、共同作战。 |
岂曰无衣? | 又一次提出问题。 | |
与子同裳。 | 与你一起穿战衣。 | 强调生死与共、同甘共苦的精神。 |
修我甲兵,与子偕行。 | 我修理盔甲兵器,与你一同前行。 | 表达誓死追随、共赴战场的决心。 |
二、文化内涵
1. 团结精神
诗句体现了古代社会中士兵之间的深厚情谊,强调在国家危难时,大家应团结一致,共同面对困难。
2. 家国情怀
“与子同仇”“与子偕行”等句,展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,鼓励人们为了国家利益而奋勇向前。
3. 平等意识
在战场上,无论身份高低,大家都是战友,共同承担战斗任务,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平等观念。
4. 牺牲精神
“同裳”“同仇”不仅是物质上的共享,更是精神上的共鸣,体现出一种不怕牺牲、勇于担当的精神。
三、现代意义
在现代社会,“岂无白衣与子同裳”虽不再用于战场,但其精神内核依然具有现实意义:
- 团队合作:在工作中,同事之间应像战友一样相互支持、共同奋斗。
- 社会责任感:面对社会问题时,每个人都应有责任感,积极贡献力量。
- 集体荣誉感:个人的成就离不开集体的努力,应珍惜团队合作带来的成果。
四、总结
“岂无白衣与子同裳”不仅是一句古诗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传递了团结、奉献、责任和共同奋斗的价值观,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。通过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,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与人文精神。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诗经·秦风·无衣》 |
本义 | 战士之间同甘共苦、共赴国难的精神 |
寓意 | 团结、爱国、牺牲、平等 |
现代意义 | 团队合作、社会责任、集体荣誉 |
文化价值 | 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精神力量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