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轼的《后赤壁赋》是继《前赤壁赋》之后又一经典之作。这篇文章同样以作者在黄州时期的游历为背景,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与内心情感的抒发,展现了作者复杂而深邃的精神世界。
原文如下:
是岁十月之望,步自雪堂,将归于临皋。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。霜露既降,木叶尽脱,人影在地,仰见明月,顾而乐之,行歌相答。
已而叹曰:“有客无酒,有酒无肴,月白风清,如此良夜何?”客曰:“今者薄暮,举网得鱼,巨口细鳞,状如松江之鲈。顾安所得酒乎?”归而谋诸妇。妇曰:“我有斗酒,藏之久矣,以待子不时之需。”
于是携酒与鱼,复游于赤壁之下。江流有声,断岸千尺;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。曾日月之几何,而江山不可复识矣!予乃摄衣而上,履巉岩,披蒙茸,踞虎豹,登虬龙,攀栖鹘之危巢,俯冯夷之幽宫。盖二客不能从焉。划然长啸,草木震动,山鸣谷应,风起水涌。子由默然而坐,予亦悄然,忽焉丧其所有,而不知其所往。归而梦周公,则其所梦者,殆乎赤壁也。
注释:
1. 雪堂:苏轼在黄州所筑的居所。
2. 临皋:黄州的一个地名。
3. 黄泥之坂:指黄泥坡。
4. 断岸千尺:形容悬崖峭壁很高。
5. 虬龙:比喻山势蜿蜒起伏。
6. 冯夷:传说中的河神。
赏析:
文章开头描写了作者与两位友人在十月十五日夜晚散步的情景。他们从雪堂出发,经过黄泥坡,看到霜露已经降临,树叶都已脱落,天上的明月显得格外明亮,让人感到无比愉悦。然而,当他们感叹没有美酒佳肴来共度这美好的夜晚时,却意外地得到了一壶藏了很久的美酒和新鲜捕获的鱼。于是,三人再次来到赤壁之下,享受这难得的良辰美景。
接着,作者详细描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:长江流水潺潺作响,陡峭的悬崖高达千尺;远处的山峰高耸入云,月亮显得很小,而由于水位下降,原本被淹没的石头如今显露出来。短短几个月的时间,眼前的江山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随后,作者独自一人攀登山崖,进入鸟巢,俯瞰河底,感受大自然的雄伟与神秘。这一切让他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震撼,以至于在返回家中后还做了一个关于赤壁的梦。
整篇文章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个人心境的深刻刻画,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无常、世事变迁的感慨。同时,它也体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,在面对困境时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超然。这种精神境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。